您所在位置: 首页 >> 文化园地

理性面对非理性——读《怪诞行为学》有感

发布时间:2020-04-29

在《一本好书》栏目中,看到了这本《怪诞行为学》。这是一本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书,作者丹·艾瑞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,让人们意识到,我们曾经做过的那些自认为相当英明的的决策是有多么的非理性、愚蠢和可笑。

看到非理性,也不要急于怀疑、否定自己,毕竟这是人类的本能。这些非理性行为,它们不是随机的,也不是毫无意义的,而是具有系统性,可预测性的。所以我们需要深挖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,然后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,进而在生活中学会辨别它们,规避它们,让一切变得理性起来,让生活变得更美好!

开篇第一章,作者就讲到了相对论的怪圈。人类是个很奇怪的生物,凡事都喜欢攀比。小孩的成绩要比,自己的工作要比,家庭要比,买个东西更是要货比三家。就比如很多人童年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竞争对手,叫作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很多家长都喜欢拿自家小孩跟别人家的比较,比过了,那自然皆大欢喜,其乐融融;没比过,那叫一个鸡飞狗跳,恨铁不成钢。俗话说得好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我向来遵循的原则就是只跟自己比。每天进步一点点,便算对得起自己。

在我们生活中,也常有这样奇怪的现象。我们去A超市买个小物件,比如说一盒巧克力,看到价格突然想到曾在B超市看到同款巧克力要便宜10块钱,这时很有可能就会转身去B超市,觉得值得跑一趟。但如果是去A商场买个上千的物件,比如一台电视机,而B商场比这只优惠10块钱,我相信没有人会选择跑一趟。这心理账户的不平等,便是相对论的怪圈之一。

犹记得去年喜茶在万象城开业,据说是一杯难求。有个小伙伴告诉我她排了五六个小时队伍就为了买一杯奶茶,我听完都惊呆了。更有甚者会花200块让黄牛排队买奶茶,我表示更加匪夷所思。而当我看到了作者描述的“羊群效应”时,突然有点搞明白了。羊群效应,指的就是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某物的好坏,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。之前就有所耳闻喜茶的排队文化,至于排队者是否都是真实的消费者有待商榷,但一些非理性的朋友看到这长长的队伍,忍不住的就想加入他们。很多时候我们在陌生的城市寻找美食,有个常识就是,哪家排队长就去哪家吃,一般是错不了的,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。

陈奕迅在《红玫瑰》里唱到: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……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。我记得在看《汤姆索亚历险记》的时候,汤姆为了逃避波莉阿姨给他安排的刷篱笆的任务,他在小伙伴面前故意表现出这是一个机会难得的好事情,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,而是一项特权活动,这时候小朋友们就争先恐后的要帮他刷篱笆。聪明的小汤姆发现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,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。细细想来,我们在某些方面是很容易被别人心理操控的。黑珍珠从无人问津到变为稀世珍宝,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,这些不都是供求关系里的门道儿吗?下次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多一点思考,看看这个行为是自己真正要做的,还是被什么魔力牵引着去做的。苏格拉底说过,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。让我们对事情保持着多一份质疑,多一个为什么的态度。

对于免费的东西,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没什么免疫力。双十一、618这些商家创造的购物节,很多人为了凑满减,买了多少没用的东西,这就是消费者为免费付出的代价。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去吃自助餐,每次都是扶墙进去扶墙出来,因为总想着要吃回本,这反倒得不偿失。

松浦弥太郎在100个基本人生信条中说,不要靠近免费的东西。即便听到免费送也要拒绝。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。说起来容易,但真正碰到了,想要拒绝,确实需要多一些理性,多一些思考。这便是人生的智慧,理性的魅力。前人都帮我们总结好了,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,应该会轻松一些吧。白汪佳



Copyright 2009 Jsntgas. All rights reserved

苏ICP备11034719号-3 版权所有:南通大众燃气有限公司